- 宗親刊物
- 世界施氏通訊
宗親刊物
祭祀公業臺灣臨濮堂施姓大宗祠沿革
作者﹕施義修
西元一九一二年春,南投聞人施學賢(西元一八八八年曾因剿彰化亂黨有功,受光緒帝敕封為「五品藍翎補用同知」)感於:「眼見陳姓、林姓等祠堂到處皆是,唯我施姓,巨賈、碩學比比皆是,至今尚無春秋祭祖之所」。於是發起創建「施氏大宗祠」之議。經過數次宗親大會的研討,選擇在鹿港興建大宗祠並肩負起興建宗祠與編修族譜重任。
經歷數年,奔走於臺灣各地,泉州、廈門及菲律賓群島,遍訪各地施姓宗族,募集資金、收集資料。並於民國五年及十一年兩度前往福建恭謁祖陵,參拜宗祠,抄錄舊有譜系。其間並於日據大正六年三月十六日(民國六年三月十六日),在台南市米街施瓊芳故居「進士第」召開「施姓宗祠第一回總會」,積極籌畫在鹿港興建大宗祠事宜,並據以向日本政府登記祭祀公業,又以祖祠型態,親自繪製藍圖,以供興建「臺灣施氏大宗祠」之藍本,無奈正逢日本在臺灣殖民地雷厲實施皇民化,亟欲消滅漢民族意識培植殖民的大和意識,百般阻擾不予批准。興建事宜逐停頓下來,但學賢前輩能不懈其志。
後來由臺南族人捐出聚居番薯港邊「六姓王爺廟」旁的土地,並以擴建「六姓王爺廟」的名義向日本政府提出建築申請,終於獲得核准興建,遂於建廟為掩護,暗中積極動工興建宗祠。其間所募得的捐款遍移到臺南,同時臺南族人施右、施洋、施清標、施修三、施金成、施教來、施加壽、施乞、施成等更踴躍捐輸並發動募捐,歷經十餘年奔波籌建的宗祠,終於在民國十六年圓滿落成「臺灣臨濮堂施姓大宗祠」因此,原要建在鹿港的宗祠,最後蓋在臺南,而其號曰「臺灣臨濮堂施姓大宗祠」即代表全臺施姓族人的精神堡壘,不稱「臺南施姓大宗祠」原因也在此。
祠堂蓋好以後,相繼而來的管理費用卻是刻不容緩的大事,爰由施加壽先生提議將岑江衍派所有及施瓊芳、施士洁父子進士,遺留在米街的進士第及民厝共五間租金。(此時施士洁因日據而內渡鼓浪嶼),提供為維護宗祠及提供施姓子弟獎助學金之用。同時成立管理委員會以行使管理服務。並於民國四十五年底輔導成立施姓宗親會,以服務廣大施姓族人。第一任理事長即先嚴溪水公。
宗祠內有許多達官顯要名人的題匾,尤其內部全部雕刻神桌都是旅菲臨濮總堂所捐獻,所以至此,乃拜當年旅菲僑領性水公所賜。性水公仙逝時大宗祠及台南宗親會曾舉辦盛大追思會供宗親追悼。民國九五年祠堂重修時,將所有神案整補修繕至今保護完善,以不忘先賢德蔭。
民國四十一年修葺屋頂並建鋼筋水泥拜亭及宗親會所。民國七十三年主委施啟清二度修葺宗祠,絀於經費,將原有屋瓦更為水泥瓦,腐朽四點金柱塑為水泥柱、閩式木門更為鋁門,雖一新氣象,然原有莊嚴風貌幾近蕩然。
民國九十一年底余接任主委,適逢五條港發展協會醞釀創立,即加入為團體會員,極力爭取成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(文化部前身)之地方文化館,積極扮演「傳統藝文中心」之角色。
重現琴棋書畫彈唱等傳統藝術,結合藝文團體將傳統藝文融入民眾,傳統藝文的傳承已成為施氏宗祠在社會成員中之使命。閱四年經驗,成績斐然,卻以祠堂腐蝕老朽,檢測木構件知其不堪支撐,苦於經費短絀,無從修復,又鑿於開放空間民眾出入頻繁,唯恐旦夕生禍,乃暫以鋼管支撐,免於傾圮戕傷民眾,其間仍堅持傳統藝文之傳承使命,活動未為間斷,甚且加厲舉辦,無令荒弛。
九十四年底,為保存全台唯一先民精雕細琢、傳統建築之施氏宗祠,延續傳統藝文之承先啟後使命,乃敦請海內外施姓宗親捐輸,透過五條港發展協會,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,申請地方文化館之整修補助,力陳文化館成效,極力爭取,通過了層層政府之審核。於民國九十五年度獲得文建會新臺幣二百二十五萬元之補助款,復於九十六年度批核一百五十萬元之補助,祠堂本身籌措四百三十萬餘元,高達八百萬餘元之修復工程乃得以完成。此乃八十餘年來首次全部落架(整座剷平)徹底整修,期於保存先民文化遺產,屹立千百年不墜,而永垂後世。